
10月3日,张瑜在爬珠峰东坡时拍摄了一段视频,抱怨天气太差,白茫茫一片什么都看不见。视频中灰黑色的岩石已经覆盖了一层白雪。由于恶劣天气,张瑜和一位朋友决定原路返回,而同队的另外三人则继续前进。

暴雪发生在10月4日夜晚。第二天,有网友发布求助信息称,西藏海拔4900余米处的珠峰东坡营地暴雪导致近1000人被困无法下山。张瑜的三个朋友也在其中。据报道,这次降雪是近年同期最强暴雪,能见度不足1米,加乌拉山口等关键路段被暴雪完全覆盖。游客因道路结冰被困,被迫在帐篷中避险。多个徒步队伍滞留在晓乌错、汤湘、热嘎等营地,下山通道全被堵住,有人出现失温症状。

10月7日晚,据央视新闻报道,累计已有580名徒步游客及300余名当地向导、牦牛工等徒步服务人员同步安全抵达曲当镇及周边区域。其余的十几名徒步游客,在携带食品药品、取暖供氧设备、保暖防寒衣物的定日县救援力量引导帮助下,抵达前进接应点。此次参与珠峰东坡救援的消防力量共计110人,其中定日县消防救援人员60人,日喀则市增援50人。由乡镇政府、消防等多部门组成的救援力量已兵分四路进入山区,目前救援工作仍在进行中。

林满是珠峰东坡徒步团的一名领队,他们徒步的周期是7天8晚。他回忆说,10月4日早晨出发时还是雨夹雪,中午开始变为鹅毛大雪。到了晚上,大雪持续不停地下,营地的雪已有10厘米左右的厚度,大家心里有些恐慌。林满和其他三个领队整晚没有睡觉,为游客的帐篷抖雪并铲开周围的雪。到凌晨2时左右,营地的雪已有40厘米左右的厚度,帐篷被淹了很大一部分。
张瑜说自己应该是第一波“逃出来的”。10月4日也有人在撤退,但到5日就几乎不可能自己跑出来了,只能靠救援。这是张瑜等人第一次徒步珠峰,她说珠峰东坡并非“小白路线”,平均海拔5000米。珠峰东坡被徒步爱好者誉为“世界十大经典徒步线路”之一,近年来成为许多游客的选择。有户外资深爱好者表示,与动辄五六十万元、需要专业攀登技术的雪山登顶项目相比,珠峰东坡徒步门槛更低。游客只需具备基础体能和适当装备,就能欣赏到雪山景色。目前市场上已形成成熟的商业服务体系,使得即使没有丰富高原经验的徒步者也能相对安全地完成旅程。
多名受访者表示,今年徒步的人数“让人震惊”。成都悟野家户外运动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杨槐海是此次珠峰东坡徒步的一名领队,已经有七年在国庆期间徒步珠峰东坡的经验。他说今年的徒步人数至少增加了三分之一。据央视新闻报道,截至10月7日晚,累计已有580名徒步游客及300余名当地向导、牦牛工等徒步服务人员安全抵达曲当镇及周边区域。其余的十几名徒步游客,在定日县救援力量引导帮助下,抵达前进接应点。
张瑜认为,这次事件后,一些户外圈朋友表示,很多徒步者都是“小白”,甚至还有人带着小孩一起去。她认为这是因为近年来珠峰攀登的商业化降低了高原徒步门槛。高原反应是徒步者面临的主要风险。一名正在救援现场的一线消防人员表示,此次消防队伍的主要任务为接应并转移受困游客,尤其因身体状况无法自行下撤的人员。目前救援仍在上山接应过程中,主要困难包括海拔较高及降雪导致的道路湿滑。
王小白也是此次珠峰东坡暴雪的亲历者。他表示,自主徒步者装备准备通常较为充分,整体上并未出现大范围的失温险情,但若羽绒服、睡袋等核心保暖装备被打湿,失温风险将急剧增加。在暴雪第二天的撤离过程中,由商业团队、当地牧民和牦牛队率先开路,大批被困人员从热嘎、汤湘等营地向珠峰东坡核心观景点措学仁玛集结并下撤。救援力量包括武警、消防人员及当地牧民,牧民不仅帮助重装徒步者背负行李,还提供热甜茶与土豆等食物补给。整个撤离过程持续至当晚。
10月6日11时,定日县融媒体中心发文称,此前安全抵达接应点的徒步游客已全部得到妥善安置,目前人员身体状况良好。王小白、林满和张瑜的朋友也都转移到了安全地带。10月7日,《中国新闻周刊》拨打了定日县消防救援大队的电话,接通时救援人员仍在山里。该救援人员表示,上一轮下撤一直持续到10月7日4时,今天的撤离时间还要看具体情况。
一位研究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学者表示,每年10月是珠峰降水较少的时期,天气晴朗,秋高气爽,是登山活动的好季节。进入10月下旬,因降雪增厚、路况复杂等,山区将进入封山期。因此,10月初是珠峰徒步的最佳时间,也是最后期限。杨槐海带队徒步珠峰多年,从未遇到过国庆期间暴雪的情况。他在出发前查看过卫星云图和天气预报,没有明确说会有暴雪,只是说会有雨,但山里天气变化很快。上述学者证实了高原天气多变这一说法,并认为连续的降水、降雪可能是对流天气叠加大的环流造成的。气候多变带来监测和预报难题,青藏高原可以说是我国天气预报最不准确的地区。全球变暖背景下,异常天气的发生频率会增加,对于珠峰这种气候复杂的地区,仅靠健全天气预警系统预防此类灾难是不现实的。救援队伍和资金保障需要很大投入,还需做好引导工作,包括登山人数限制和游客自己的防范能力。
恒汇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