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和几个老同学喝酒,聊到今年港股医药股的疯狂。一位在投行做MD的朋友冷笑:"你们真以为外资是来价值投资的?人家玩的是四两拨千斤的局。
一、外资的"钓鱼工程"
今年1月外资大举进场港股医药板块时,媒体都在吹"价值投资回归"。但看看三生制药的骚操作:国际药企用12亿美元首付签下研发合作,股价立马飙出5倍涨幅,市值凭空多出400亿。这哪是投资?分明是用钓鱼竿钓鲸鱼!
更绝的是石药集团——1.1亿美元首付就能撬动400亿市值增长,后续销售分成?鬼知道能不能兑现。这就好比用首付三成的钱买下整栋楼,转手按全款价挂中介,接盘侠还得感恩戴德觉得捡了便宜。
行为金融学现场教学:
锚定效应:散户盯着12亿首付觉得"巨资入场",却忽略400亿市值是实打实的散户买单 信息瀑布:当所有人都说"外资抄底医药股",真相反而被声浪淹没展开剩余79%二、内资的"麻雀战术"
你以为只有外资会玩杠杆游戏?内资今年把微盘股炒出天际,本质是同款套路。一家年营收1亿的公司,接到10亿订单就是十倍增长;而千亿级企业同样接10亿订单?连个水花都溅不起来。
但问题在于:
急进陷阱:"一个月翻倍"的诱惑让人忘记20%成功率意味着80%概率当炮灰 缓出魔咒:被套时总幻想"再等等",结果越等越深——行为金融学叫处置效应三、破局关键:用量化照妖镜
去年参加量化论坛时,某对冲基金合伙人说过句大实话:"机构最怕散户学会两件事——算概率、看行为。"
1. 识别真动作 vs 假动作
白酒旅游板块常玩一日游,用「机构库存」数据一查就露馅——根本没有持续参与的橙色标记。这就好比打扑克假洗牌,专业玩家看手肘角度就知道有诈。
2. 震仓行为的数学指纹
而遇到波动大的股票,不仅仅要看机构在不在积极参与还要观察一些机构的典型动作,比如震仓、回补、回吐等等。这就需要用「全景K线」来看机构动作的来龙去脉。
比如说下面这个股票,回头看当然知道,调整的时候是在震仓洗盘,洗完之后再拉升,但遭遇调整的时候能看清吗?走势上显然不好判断,真就是在猜。
但「机构震仓」这种动作,是能够看到明显特征的。具体就是在交易上出现机构前期抛压,打压股价后的再回补的行为。所以只要能看到这种行为,就知道机构是否在震仓了。
对照下图,一目了然。
四、全景K线下的战争迷雾
就像上面这个折腾的股票,「全景K线」显示机构始终在积极活动(橙色K线)。最精彩的是4月12日那根长阴线——传统派吓得割肉止损,量化派却看到「机构震仓」蓝标亮起,两周后股价暴力反弹37%。
所以说,这一系列的动作都看到之后,最近机构在做什么也比较清楚了,看清之后自然会有信心。
PS1:
上文图中的橙色柱状,是我用系统观察的「机构交易特征」数据叫做「机构库存」。
如果「机构库存」数据越活跃,那就意味着参与交易的机构资金越多,机构资金参与的时间也越长。
PS2:
绿色k线,代表「强吐」,即「强力回吐」行为,表示前期获利资金回吐,做空力度加大。
玫红色k线,代表「强补」,即「强力回补」行为,表示前期做空资金回补仓位,做多力度加大。
PS3:
「全景k线」数据是将:机构库存、空头回补、资金交点、强力回补、强力回吐等共计五个数据,用不同颜色映射到对应的K线中,态进行映射。样,观察市场,能够更直观、更全面、更系统。
好了,本篇就到这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谢谢点赞。
声明
以上相关信息是本人在网络收集,希望大家喜欢!
部分数据、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与操作。所有以本人名义涉及投资利益关系的,都是骗子。
发布于:上海市恒汇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