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二战期间,德国军队的装甲师在多次战役中都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无论是早期的轻型快速坦克,还是后期强大的中型和重型坦克,它们都帮助德国在欧洲战场上赢得了无数的胜利。然而,任何一支装甲师的成功,远远不止依赖坦克和其他装甲单位。步兵的支援同样是确保战斗胜利的关键,而这正是装甲掷弹兵的作用所在。
所谓装甲掷弹兵,指的是那些专门支援坦克进攻的步兵单位。由于装甲师的先锋部队通常是乘坐可以跟随坦克的装甲车辆进入战斗,这些步兵能够快速跟上坦克的进攻步伐,并为坦克提供必要的掩护。那么,这些装甲掷弹兵究竟是如何诞生的呢?
要理解装甲掷弹兵的起源,必须回到二战前的德国军事传统,尤其是德军的“闪电战”理论。德国的军事传统强调,保持部队的机动性是取得战役胜利的关键。从普鲁士时期开始,德国军队便在不断强化机动性,并通过这种优势在面对更强敌人时取得过多次胜利。尽管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堑壕战让这一理论看似遭遇挑战,但实际上它并未终结德国军队的机动化理念。随着战争接近尾声,新的技术和战术让德国有机会重新回归机动化作战,且这些技术在一战结束时尚未完全成熟。
展开剩余76%由于《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德国不得不限制军队规模和装备,但这并未阻碍德国高层对于新技术的热情。闪电战的创始人之一,古德里安,便对坦克发展产生了浓厚兴趣。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忽视了坦克的作用,直接导致了其在战场上的失利。与其他国家相比,德国对坦克的理解有些与众不同。部分国家认为坦克应具备足够的机动性以便迅速独立作战,而另一些则认为坦克应与步兵协调,主要用于掩护步兵推进。
然而,古德里安认为这两种理论并不矛盾,坦克不仅能够快速打击敌方的指挥、控制和后勤设施,还能通过与步兵合作,清除敌军的残余力量或处理路障、陷阱等障碍。在他的构想中,步兵可以乘坐卡车紧随其后,支援坦克作战。经过逐步实践,古德里安的构思最终得到了验证,坦克和步兵的协同作战成为德军初期作战的核心。
西班牙内战的经验告诉德国军队,仅仅依靠卡车运输步兵是不足够的。卡车在开阔地带的表现远不如履带式装甲车,而且卡车容易受到敌人火力的攻击。因此,德军开始研发一种既轻便又经济的半履带装甲车,这就是著名的Sd.Kfz.251半履带轻型装甲车。这种装甲车不仅越野性能极强,还能够以足够的速度跟上坦克的步伐,载重十名士兵,成为装甲掷弹兵的“专属工具”。
然而,刚开始时,德军并未称这些步兵为“装甲掷弹兵”。在战争初期,这些步兵通常以“Schützen”(普通步兵)为名,配合坦克部队作战。他们的任务是为坦克提供支援,而训练也比普通步兵更加严格,因为他们必须能够应对比一般步兵更加复杂和危险的战斗环境。最初,这些步兵以团为单位组成,装备上有些以卡车为主,另一些则使用半履带装甲车。随着战争的推进,德军逐渐认识到半履带装甲车的优势,开始让更多的步兵营装备这种车辆。
到了1942年,德国终于为这些精锐步兵部队赋予了正式名称——“Panzergrenadiere”(装甲掷弹兵)。这个名称不仅表明了他们在装甲部队中的特殊地位,还简化了德国军队的指挥结构,使其更为高效。装甲掷弹兵的职责从此得到正式确认,他们被归类为装甲单位,而非普通步兵单位。
随着战局的发展,尤其是在1943年,德国军队在东线战场的损失使得坦克的补给和装备变得更加困难。为了应对这一局面,德军开始将一些现有的装甲师重新分类为装甲掷弹兵师,并且通过这些部队弥补装甲师在火力上的不足。这些新的装甲掷弹兵师虽然装备了老旧的III型和IV型坦克,但它们在对抗步兵防线和轻型装甲单位时,依旧具备强大的火力。
然而,随着战争进入1944年,资源短缺和战争消耗的加剧,使得装甲掷弹兵的力量逐渐衰退。经验丰富的士兵逐渐减少,新兵的训练时间被大幅压缩,而现有的装备和物资也未能跟上变化。这使得装甲掷弹兵师的战斗力逐渐减弱,直到1944年底和1945年德国投降时,装甲掷弹兵部队也经历了德国军队整体衰退的过程。
尽管如此,装甲掷弹兵依旧为现代步兵部队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尤其是步兵战车的广泛使用。二战期间,装甲掷弹兵所展现出的协同作战模式,为后来的军事作战提供了许多启示。许多现代步兵部队的装备、战术,正是汲取了二战期间德军装甲掷弹兵的经验。
发布于:天津市恒汇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